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乡愁 • 老屋丨看浙江松阳如何实现“诗画老家”

    信息发布者:随风828
    2019-04-13 16:50:27   转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陶渊明《归田园居》里的一句古诗,古诗里描绘的乡村画面,也是今人情牵梦系的古村落图景。穿越千年,这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乡村田园,至今仍令人心生向往,一个院落、一座庙堂、一方戏台、一口古井,他们不仅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乡愁寄托。

    浙南山区,青山掩映,碧水曲绕。行至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看惯了大都市中钢筋水泥的千篇一律后,每一个访客都会对这里100多座格局完整的原生态传统村落啧啧赞叹。延续百年的村落布局,原汁原味的传统民居,生活其间的农夫老妪,长势正劲的园圃菜畦……都在告诉你:这是一片自然、真实的田园乡村。

    松阳作为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风格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县域,存有传统古村落省级传统村落84个,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1个。在一个古村落中,老房子就是“心脏”,松阳开展的拯救老屋行动,让这些破旧老屋重新焕发了生机。截至目前,项目完工率已达95%。


    在大东坝镇横樟村,裘基鹏和同事以及县住建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村里的两幢老屋进行细致地验收。


    修缮前后对比

    修缮前后对比


    眼前这幢老屋从今年2月开始修缮,经过6个来月的努力,曾经的破旧老房变成了眼前这个古色古香的传统老屋。

    村民 张美芳:

    满意,很满意。以前房子很破,现在修的这么好,很高兴。


    横樟村共有19幢老房被列入县里的“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此次进行的是最后两幢老屋的验收工作。村干部们说,“拯救老屋行动”村民们都十分支持,因为它不仅保护好了村里的老房,还为村庄带来了新的生机。

    大东坝镇横樟村党支部书记 包绍忠:

    我们村这个“拯救老屋”房子修好以后村民都陆续开始回归了,原来都住在县城现在都回到村里,准备在村里开展各项事业,包括民宿、农家乐他们都有这个准备。村里的人气也越来越旺了。


    既要让群众满意,又要让老屋保持原有的风貌,这是我县老屋拯救行动的基本要求,两年来,拯救老屋行动让全县一百多幢原本破败的老屋重新“复活”。


    在三都乡毛源村11号老屋,主人徐文生迫不及待地向记者介绍自己这栋焕发了新颜的老屋。新修的窗棂与原有的构件浑然一体,翻新了瓦片的屋檐下,有着精美花纹的撑栱。老屋内部卫生间、下水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三都乡毛源村11号户主 徐文生:

    这里有,里面有,上面还有,以前是很破的这里,以前洗澡不方便的。(现在)很满意很满意。


    徐文生说,自己从小就住在这里,对这幢老屋充满了感情,更舍不得离开。如今老屋获得了新生,他也有了一个新的计划。

    三都乡毛源村11号户主 徐文生:

    (村里)水又好,山清水秀,房子改得也很好,我感觉很满意,来看的人他们都说这房子修得很好,接下来就是想做民宿。


    据了解,全县共计申报修缮的老屋有142幢,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街道)的35个村。截至目前,完工率已达到95%。

    县拯救老屋办公室工作人员 裘基鹏:

    像现在今年的情况是一个月组织一次验收,那么验收完成之后,进行一个有些后期投入使用的再进行后期的一些软装等等这些工作,那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完工了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五,那么接下去所有工作在八月底都能基本上完工。


    每一栋修缮好的老房子,都保留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任凭岁月雕琢,依旧岿然不动,就这样,老屋改造改出了一个个“诗画老家”。

    实现村民对村落的自发保护

    2016年的春天,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来到松阳,将松阳确定为低级别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公益资助项目——“拯救老屋行动”首个试点县。

    松阳县成立了“拯救老屋行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最值得称道的是项目一开始,大家就达成了一致意见,放弃过去文物保护工程由拥有文物保护资质单位来承担“设计+施工+监理”的模式,采取村民自愿申请、基金会资助、政府扶持、专业技术团队引导的方式合作开展。

    原有的传统工程实施模式为什么会被放弃?原因似乎并不复杂,老百姓的参与度不高。过去的模式专业性要求较高,所花费时间、人力、资金成本较高,村民无力承担,政府对工程项目的整体包揽成为必然,这些房屋的真实拥有者村民反而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就在无形中割裂了村民与自家老屋之间的情感联系。

    于是,即使在面对不用花费一分钱就修整好的老屋时,村民情感深处还是缺少对老屋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很多老屋修好不久之后就出现各种违章搭建和改建,默默诉说着大家的不满。

    因循旧制无以为继,推陈出新势在必行。

    “拯救老屋行动”重新梳理了村民、政府、社会力量的角色定位,重新规划了彼此应该发挥的作用,其目的是激发村民的自主性、加强村民的参与自觉,实现村民对于传统村落自发地保护、维护和传承。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松阳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实施流程:申请初选、修缮方案和概算编制审核、项目合同签订、施工组织、竣工验收、档案整理,一步步紧紧相扣。

    村民是文物建筑的产权人,自然也就是项目的主体,拥有产权人的自主性和自愿性,可以自主选择自己依赖和喜欢的工匠,由工匠配合产权人共同完成项目申报、修缮方案和概算编制以及施工组织。“拯救老屋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对村民开展项目全程帮扶、指导,具体承担申报项目初选、方案和概算审核、工程监管、施工竣工验收以及档案整理工作,起到辅助和监督作用。基金会承担社会资本的角色,承担资金资助,监管资金的使用,是项目的资金支撑;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项目技术的唯一支撑团队,重点把握项目实施的技术方向,制定技术标准,开展技术指导,培养地方工匠队伍。

    这样产权人、政府、基金会、技术团队等几方共同构建起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实施体系。

    2018年9月6日, 随着松阳县三都乡呈回村20号老屋修缮验收完成,松阳县首批142幢老屋已全面竣工验收,“拯救老屋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而这一切,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最初的框架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作为专业设计院,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一直以为社会、业主提供设计产品为业务。然而,在松阳“拯救老屋行动”中,古建院感觉,要想真正实现护的可持续,其重点在于基层文物管理单位、地方工匠和产权人自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对于给村民一个修缮完成的老屋,不如将老屋保护修缮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教给他们。

    作为项目唯一的技术支撑团队,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为村民们制定了简单易学的操作方案,包括《浙江松阳县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技术导则》及《修缮概算指南》《修缮方案要求》《修缮验收办法》四大技术文件,同时结合现场技术指导和工匠培训,摸索出一条以核心技术为引领的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浙江松阳县传统村落保护修缮技术导则》是松阳文物建筑价值特色保护、地方传统工艺传承、修缮与使用兼顾的引导性文件。我们以不改变文物原状、能修不换、坚持乡土做法、保护文物建筑景观环境为基本原则,以消除建筑的危害因素、保存建筑的传统风貌和特征要素为目的,制定了针对建筑基础、地楼面、墙体、木构架、木装修、屋面、装饰的修缮和防护的技术要求。同时在不影响建筑特征要素的前提下,增设屋面防水层,配备给排水、强弱电设施,增设厨房、卫生间的技术要求,努力改善老屋的使用功能,使其更为舒适现代。在这些技术导则和其他文件的规范下,松阳的传统乡村建筑保护和利用都有了自己的规矩。

    古建院还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地方工匠和施工队伍。项目实施过程中,累计培训松阳工匠达900余人次,工匠的文物修缮观念日益加强,工程质量也基本达到文物维修要求的水平。目前,松阳已经组建传统工匠队伍30余支,初步建立了“工匠资源库”,打响了“松阳匠人”品牌。以此为契机,松阳县也进一步出台政策,将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艺精湛、专业齐全的工匠人才队伍变成常态性的工作。如今这些工匠不仅仅活跃在松阳周边,而且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技术输出,在更广大区域内进行传统建筑的维护与修缮。

    这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传统技艺只有实现了活态传承,乡村的振兴才算有了自己的动力支撑。

    看起来,松阳在老屋改造的实践中,不出施工图、不公开招投标、不规定修缮资质、不进行工程监理,但实际上却有效地加快了工程进度、降低了建设成本又保证了工程质量,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形成了一套“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政府主导,群众自发参与,专业团队技术支撑”的经验模式。松阳老屋的修复,解决了传统村落中私人产权文物建筑存量大、分布广、修缮资金短缺的瓶颈,改善了百姓的人居环境,拓展了村民公共活动空间,吸引了更多人才和社会资本的投入,从而推动了乡村新型经济业态的发展,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来到松阳走进老屋,居家养老中心、党建中心、中医馆等乡村公共活动场所也选择老屋落户,红糖作坊等传统产业实现复苏,乡村民宿、摄影写生基地等新兴产业经济雨后春笋般涌现。老屋的修复,带来了人心的修复、文化的修复和经济的修复,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觉,激发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下的乡村振兴之路。


    手记:古村也要拥抱未来

      遍览华夏大地,无论是黄土高原中窑洞群落的古朴简重,还是华北平川上村舍良田的广袤阔豁,抑或是江南水乡里窄弄深巷的精致玲珑,传统村落作为积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载体,有形者如民居、古井、小桥、宗祠,无形者如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勤学求达,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异常丰富。从这个角度看待“拯救老屋行动”,与其说修缮老屋,不如说是对传统村落的拯救,毕竟传统村落记载着民族的人文印记、乡土风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和根脉。

      传统村落需要保护与传承已成各方共识,但具体方向仍处在探索阶段。诚然,整理修葺老屋,尽量维持古村原貌,这种将古村视作文物的保护方法不失其效,但必须意识到,传统村落与文物不同,古村及其中老屋之所以具有保护意义,更多在于人气。田间劳作的后生,树下纳凉的老汉,柴米油盐的婆媳,既有田园风情又有家长里短的乡土图景才是古村最大魅力所在,否则不如将老屋移入博物馆,用玻璃罩起来供人参观。修缮老屋只是拯救传统村落的第一步,下一步应是聚拢人气,让这原生态的乡土生活气息不至失传。

      遗憾的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空心村难题愈演愈烈。如今居于古村、住在老屋的绝大多数都是留守老人,老屋修好之后,他们因为浓重的故土情结不愿搬走,传统村落尚能保持生活气息,一旦这些老人纷纷辞世,老屋空置,古村无人,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只能成为奢望。

      所以,要保护传统村落,就得琢磨如何唤回并留住村民。在这方面,松阳县以传统村落为依托,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旅游经济、生态农业、摄影写生与文创产业,不失为一条路子。村民背井离乡,无非为谋求城市更好的居住条件和较高收入。《孟子》有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如果在故乡古村就能提高收入,拥有“恒产”和较高生活水平,不少村民也会选择回归田园,有人气的古村才能持续散发魅力。

      然而,村民回归之后,如何长期保持古村原汁原味,提升老屋旧貌的可持续性,又颇费思量。单纯地通过一系列硬性规章仅能保原貌于当下,单方面依靠政府力量投资修缮老屋也只是一时之计,根本方法还在于唤醒村民户主的主人翁意识。政府在帮助村民修缮老屋,带活古村经济的同时,更要让村民发自内心地理解,之所以有人情愿不辞辛劳来到这里,正是冲着一方乡土的原生态气息与氛围,这种原生态一旦破坏,自家“恒产”便荡然无存。果真能以此激发村民自觉的文物保护意识,历史古村才可能拥有未来。


    来源:中国农村网综合人民网、松阳广电、新华网等报道整理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