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

    信息发布者:随风828
    2021-03-07 19:01:53   转载
    黑龙江省政协主席 黄建盛:加大重农抓粮力度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17连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14亿人吃饭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也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还没有改变。只有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保护耕地、振兴种业、调动种粮积极性、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黄建盛委员建议:
    一、严守红线,保住农业命根子。耕地的数量、质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基。建议进一步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大对乱占耕地和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力度,坚决守住18亿亩红线。把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由试点变为全面覆盖,切实保护耕地中的这个“大熊猫”。目前,全国黑土区年产粮食3300亿斤,占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黑土地生态良好、土质肥沃,但也面临着土层变薄和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其中还有3亿亩属于中低产田,如果把这部分耕地都建成高标准农田,预计可增产粮食300亿斤。建议加强耕地质量科学创新,强化耕地保护利用科技平台建设,设立重大研发项目,为耕地合理利用和地力提升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降低黑土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配套比例,并将培肥地力作为奖补的重要指标,通过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等措施,保护黑土,永续利用。
    二、聚力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建议把解决好种子问题,作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从国家层面设立重大专项,集中资源、整合力量,强化育种基础性研究,尽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产粮大省建设国家级种子基地,培育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绿色节本的水稻、大豆、玉米等“当家品种”,早日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三、强化支持,调动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粮食主产区不吃亏。建议进一步构筑种粮补贴、信贷保障、保险支持“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稳定和强化种粮农民补贴。取消粮食主产区农业政策性保险地方配套,降低农民保费负担,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覆盖范围,推动由保产量向保收入转变。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产粮大省、大市、大县按粮食产量和调出量予以奖励,鼓励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食品精深加工业,让他们财政有收入、经济有发展,愿意多种粮。
    四、科学管理,减少储粮损耗。搞好仓储、减少浪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建议进一步完善现代粮食储备基础设施体系,做好相关利用、维护和改造升级工作,持续推动仓储智能化建设,减少温度湿度、鼠害虫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在重点粮食调出省推广低温冷藏技术,坚持质量标准前提下,争取使小麦和稻谷的储存期限分别从5年和3年,延长到10年和5年。主销区也可按照粮食调入量,对口帮助主产区建设先进仓储设施,实现粮食产区销区双受益、储粮数量质量双提升。
    全国政协常委解学智:发展供应链金融 促进乡村产业体系建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重点在构建现代的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基础在农业经营主体(含企业、合作社、农户等)。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解学智认为,由于“三农”的弱质性,农业经营主体呈现散、小、弱的特征,其经营普遍存在“四难”问题,即融资难、控制成本难防控风险难
    解学智表示,对于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困境,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产业链整体出发,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实交易背景下,打破传统形式,构建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信贷服务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通过供应链金融,不仅可以快速响应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还可以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以资金为溶剂和粘合剂,将上下游经营主体紧密联结在一起,有效整合上下游资源,统一规范产业链生产和管理标准,激发产业要素活力,实现“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小企业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解决乡村经营主体融资难、销售难、控制成本难和防控风险难等问题,进一步丰富乡村业态,提升乡村产业链价值,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当前,供应链金融已取得较大的发展,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未突出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推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解学智说。
    因此,解学智建议:一是强化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强化金融机构与市场主体间的有效合作。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有效合力,推动形成多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补偿机制的合作模式。
    二是制定行业标准。在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同时,要针对目前供应链金融平台各自为战、标准不一等问题,明确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打破不同供应链金融平台壁垒。
    三是强化产品创新。鼓励各金融机构针对农业的特殊情况,着眼于生产、收购、运输、存储、交易全产业链,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模式,创新各类供应链金融产品。
    四是强化配套建设。加快完善供应链票据平台功能,建立统一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探索建立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强化科技支撑,有效整合金融机构系统、核心企业内部系统、工商、税务、司法、征信系统等数据。
    五是强化风险防控。一定要坚持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实行穿透式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针对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要因企施策、精准施策。

    全国人大代表冷友斌:尽快建立乳制品行业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

    图片
    “目前,乳制品行业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存在很大隐患,奶源进口依赖度高,乳清粉、乳铁蛋白等原材料自给率有待提高,优质饲草饲料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快建立健全乳制品行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的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提出了尽快建立乳制品行业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
    冷友斌指出,乳业的产业链横跨一二三产业,覆盖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终端销售等环节,各环节之间联系紧密,一体化程度要求高。目前来看,供应链安全主要存在以下隐患:
    奶源进口依赖度较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乳品合原奶1572.3万吨,占全球乳品总进口量(合原奶)的20.5%,是世界进口乳品最多的国家,中国乳业的奶源自给率亟需进一步提升。
    乳清粉、乳铁蛋白等原材料自给率有待提高。受乳成分深加工技术、原奶成本居高不下、居民乳品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的乳清粉、乳铁蛋白等原材料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
    优质饲草饲料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优质苜蓿的自给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距离“力争到2020年优质苜蓿自给率达到80%”还有不小差距。此外,2000年时,我国大豆对进口的依赖度只有39.85%,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84%左右。
    如何加快建立产业链安全保障体系,冷友斌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政策、税收、财政等手段,鼓励乳企积极开展产业创新,支持有条件的乳企建设规模化牧场,进入产业链上游,优化产业结构。
    二是提升奶源自给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养殖模式创新和技术攻关,提高奶牛单产,降低牛奶生产成本。优质牧草育种也需要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力量,凝聚合力,尽快在牧草种子和牛种繁育方面取得突破。
    三是支持乳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尽快实现乳成分深加工的技术突破,并鼓励乳企积极进行产业转化。同时,要开展广泛的市场教育,引导居民转变消费习惯,增加干酪等乳制品消费,以实现各类乳制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发展。
    四是评估各种关键原材料对于产品供应的重要程度和断供风险,并据此探索建立核心原材料的储备机制,形成对部分“卡脖子”关键原材料的储备能力,切实提升应对“断供”等风险的能力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徐旭东:“十年禁渔”要尽可能配套实施其他生态修复措施

    图片

    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一江两湖七河”实行十年禁捕。专家预测,这可使长江鱼类繁殖规模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3成左右,对于扭转长江生态危局起到关键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表示,长江生态恶化是多重原因造成的,酷渔滥捕是一个重要方面。导致长江鱼类数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有:干支流建坝,以及湖泊与长江之间建闸,阻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也破坏了自然的水文条件;因航道建设和防汛需要对长江岸坡采取硬化、截弯取直等措施,破坏了浅滩漫滩等鱼类栖息地;因上游蓄水、河道下切等原因导致水位下降,湿地植被面积萎缩,水生动物栖息地减少;沿江污染排放。

    今年全国两会,徐旭东在提案中提出,在采取“十年禁渔”同时,需要尽可能地配套实施其他生态修复措施,满足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条件,促进长江生态获得更为全面、快速的修复。

    如何配套实施其他生态修复措施,徐旭东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建档登记,保护和修复长江鱼类栖息地。鱼类栖息地包括其产卵、摄食等场所,是鱼类在长江生存繁衍至关重要的条件。但各地政府对鱼类栖息地保护无从下手,主要是因为至今未开展过建档登记工作,难以针对栖息地制定保护、修复方案,也因此在航道和水利建设中极易造成鱼类栖息地破坏。建议应组织长江鱼类栖息地的普查和确认工作,并登记、划定范围,对重要栖息地划定生态红线,由政府部门公布;在航道建设等规划中避开重要的水生动物栖息地或采取实质性弥补措施;在适当区域修筑丁坝、鱼巢等,增加鱼类栖息场所,一些并非防洪需要而构筑的民垸子堤也可拆除,恢复为鱼类栖息地;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在鱼类栖息地附近杜绝污水排放。

    二是实施水库联合调度,满足中下游生态需水。水量水位是水生动植物生长繁衍的重要生态因子。浅滩漫滩只有保持淹没才能形成水生植被,适合鱼类栖息,而上游水库在秋季蓄水导致中下游一些原有的栖息地裸露干涸;相反,上游水库在春季放水涨水过快,漫滩上植物发芽生长跟不上,也不利于形成植被。水库的蓄水、放水节奏与水生动植物需求的季节错位加剧了生物群落的衰退。建议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委员会,督导长江上游水库的联合生态调度,既要考虑防洪和发电的需要,也要考虑下游生态需水,尽可能满足生态修复所需要的条件。

    三是试行季节性开闸,部分恢复江湖连通。历史上许多原本通江的湖泊因为防洪排水等需要筑堤建闸,阻断了江湖连通和鱼类洄游(譬如,四大家鱼等鱼类在湖泊肥育成熟后需要到长江产卵繁殖),这也是长江鱼类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建议在条件合适的湖泊试行季节性开闸,让这些湖泊获得与长江的部分连通和鱼类洄游。

    全国人大代表张莉:脱贫地区需更大力度推进绿色食品产业
    图片
    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有效带动了贫困地区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兽药饲料监察所副所长张莉提出建议,下一步脱贫地区需更大力度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张莉表示,现有工作体系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脱贫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滞后。脱贫地区本身农业基础不牢固,农业生产结构不优,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且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停留在初级加工状态,深加工能力不强,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和认证比例相对滞后。
    农民参与程度与内生动力不足。部分地区在发展品牌农业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要、靠、等”、“政府干、农民看”的现象,农民群众参与程度不高。人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弱,“自身造血”受到瓶颈制约,严重妨碍了绿色食品的产业发展。
    优质绿色农产品产销区位优势较弱。一般来说,脱贫地区城镇化进程缓慢、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区域协同发展能力不足。未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生产加工未形成规模,流通领域缺少交通枢纽城市辐射带动。急需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农业生产方式传统、粗放。刚脱贫地区过往发展农业生产依靠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方式,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因此,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任重道远。
    为解决脱贫地区面临的这些问题,张莉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脱贫地区优质绿色农产品产业的领导,运用宏观调控、行政推动、市场运行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增加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政策创设和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大对脱贫地区的费用减免力度;积极争取多渠道的财力投入,支持脱贫地区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销售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保险公司扩大农业政策保险覆盖面,开发满足产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提升产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和比重;要坚持增加供给与保护生态协调统一,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要加强科技研发推广,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把脱贫地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持创建区域品牌,提高绿色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强化科技技术支撑。提升科技服务,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深入推进产业联盟建设,提高绿色产业附加值;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链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区快点使用技术力度;推动区块链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更大范围应用,加速区块链与农业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维护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数据记录与存储过程,提升日常管理与溯源管理效率,推动数字乡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
    做好品牌创立宣传。争取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大对品牌支持力度。立足脱贫地区资源禀赋,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积极帮助脱贫地区开展好品牌宣传,充分依托传统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等媒体平台以及农交会等各类展会,加强营造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舆论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鞠秀芹: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图片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也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作为出身农民的全国人大代表,鞠秀芹努力担起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今年全国两会,她带来了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鞠秀芹发现,近年来,黑龙江省很多地区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总体态势良好。不过,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和经营主体单一,仍以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主、农村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土地价格评估制度尚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的开展。
    鞠秀芹建议,应尽快出台国家与地方相配套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为规范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适度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充分发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职能,提供信息联络、收益评估、合同鉴证等服务,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流转环境。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只有职业农民、农业经理人队伍壮大,才能把流转的土地经营好。”鞠秀芹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培训机制,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工作,提供农民生存技能,让他们真正从土地中走出去、站的稳、快致富。同时,广泛培养土地流转后托管经营所需的专业化人才,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农业经理人。
    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降初代表:健全动态监测 稳定增加收入
    截至2020年底,四川省共有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7.77万户25.59万人,全部落实了帮扶措施。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降初代表介绍,接下来,将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对此,需要做到“三个早”——
    早发现。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强化各行业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拓宽农户线上自主申报功能,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及早筛查、预警、发现易返贫致贫人口和风险点。
    早干预。严格动态监测,把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作为主要监测对象,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因病因灾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等人口,定期监测其“两不愁三保障”等状况,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
    早帮扶。精准分析返贫致贫风险点,开展分层分类精准帮扶,始终把稳定增加收入作为防止返贫的根本性措施,完善就业帮扶、产业帮扶、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确保易返贫致贫人口享受同等政策,及时消除风险;强化定期走访,对已消除风险的对象,做好跟踪回访。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炳峰代表:扶上马送一程 政策不“急刹车”
    “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十分必要。”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炳峰代表认为,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收入来源还不稳定,产业发展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面比较薄弱。要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
    黄炳峰介绍,在线上,县里整合人社、医疗、保险等部门大数据资源,及时掌握脱贫情况;在线下,继续发挥好当地乡镇干部的帮扶作用,加强入户,一旦发现有返贫迹象,即通过防返贫基金、提供公益岗位等方式进行帮扶。
    此外,环江县在易地扶贫安置区探索实行后续扶持服务机制,党建联抓、产业联扶、就业联创、文化联办、服务联动、自治联建,全力带动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黄炳峰建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引进力度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代表:立足县域特色 壮大龙头企业
    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辣椒、大蒜、冬枣、莲藕……为满足村里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西辛庄村带动周边村庄一起流转土地,种植了多种经济作物。”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代表说,除此之外,村里还发展了千亩油菜花观光园、千亩芍药观光园、600亩林业生态公园等高效观光农业项目。
    李连成认为,农村产业发展需立足县域特色农产品,紧跟市场做好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同时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今,西辛庄村已有各类规模以上企业20余家,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多元。谈及村里下一步发展,李连成表示,“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等力度,继续引进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将通过龙冠休闲食品专业园等孵化平台,培育壮大本土农业龙头企业、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专业人才。”李连成介绍,目前全村技术人才六七十人。接下来,村里打算吸纳更多电商、企业管理、农业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委员:易地搬迁帮扶 关注重点人群
    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中认为,要以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
    郭文圣建议,要持续优化政策、关注重点人群。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加强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够依靠双手勤劳致富。通过产业项目拉动、扶贫车间吸纳,以及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等,让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对就业困难的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可以根据社区养老、网格化管理等方面需求,创设公益岗位,进行就业援助。”
    此外,可以积极与东部用工企业联系,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积极帮助群众提高收入。
    郭文圣认为,要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通过优化医疗、子女就学等公共服务,吸引更多人员返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