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非遗传承人杨振铨:此生难忘木偶情

    信息发布者:随风828
    2018-04-27 21:01:33   转载

    此生难忘木偶情

    ——记兴国提线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振铨

      “一口道尽天下事,两手拨动古今人。”在兴国县,很多人用这句话来形容提线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振铨。出生于1934年的杨振铨,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致力于兴国提线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

      他孜孜以求,勤奋学习各项技艺。出生于兴国县均村乡高溪村的提线木偶戏曲世家的他,从小就对提线木偶感兴趣。因母亲早逝,11岁那年起,父亲就带着他跟着木偶戏团到处演出。兴国的提线木偶戏班一般7人左右,演出时台前一至二人操作,提好手中的木偶连说带唱;后台三至五人伴奏。杨振铨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后台学习吹喇叭、拉二胡、弹三弦、唱戏、打铜锣,16岁时的他就成了戏班里的“小能手”。然而,木偶戏团中提线的技术操作最难,杨振铨的父亲也不会,不会提线成了他的“短板”。1964年,杨振铨跟着木偶戏班去外地表演期间,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杨振铨下定决心要拜师提线师傅学习提线技巧,并承诺三年内跟着师傅到处唱戏、不计薪酬。经过3年多的刻苦学习,杨振铨终于学会了提线,成为均村乡全乡木偶戏团中唯一一位吹、拉、弹、唱、打、提线六项技能都会的表演者。

      他广收门徒,重新组建木偶戏团。由于历史原因,木偶戏一度被禁演,不少木偶器具都被烧毁,木偶戏团也就地解散了。一直到1979年,乡政府找到杨振铨,希望他能够重新把木偶戏团办起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从别人手中买来了一套旧木偶,利用农闲时间缝制木偶的面具、胡须、头盔、衣服和兵器等各种配饰,还请来以前唱戏的师傅们,重新组建了木偶戏班并开始表演。“那时候,每天晚上都有上千人来观看我们的表演呢。”杨振铨回忆起那段时光,一年180多场的演出让他累并快乐着。据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木偶戏非常受当地百姓欢迎,常常还没等鸣锣开演,乡亲们就带着小板凳早早地坐在了戏台下。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学习木偶戏,杨振铨不但带领自己4个儿子学习木偶戏,而且不囿于门户之见,广收门徒,最繁盛的时候,均村乡有十多个木偶戏团,表演者大都是杨振铨的徒子徒孙。

      他坚守戏台,致力于传承发展。近年来,看电视、看电影的人多了,观看提线木偶表演的人少了,提线木偶戏班的经济效益逐渐变差,许多木偶戏表演者纷纷外出务工,但杨振铨仍旧坚守阵地,活跃在戏台上。“这手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乡愁、是根,不能丢了。”杨振铨表示。随着年龄增长,杨振铨不再场场跟着戏班四处表演,但只要是有关提线木偶戏的宣传推广活动,他场场必到。“人老了,能做一点是一点,只要能把提线木偶戏推广出去、传承下去,累一点也心甘情愿。”最让杨振铨担心的是兴国木偶戏的传承发展。“现在学习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我希望兴国提线木偶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来学,我就愿意手把手地教。”杨振铨说。(黄兴明 记者刘珊伊)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